李斯特

李斯特,歐美姓氏,主要出現在德奧地區。 弗朗茲·李斯特,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和音樂活動家,浪漫主義音樂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被人們譽為「鋼琴之王」。

李斯特的作品充分挖掘了鋼琴的音響功能,對鍵盤音樂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並且創造了交響詩這一音樂形式,在他的後期作品中最早使用了20世紀才普遍采用的和聲語言。

簡介

德語: Franz Liszt
匈牙利語:Liszt Ferenc
弗朗茲•李斯特(1811.10.22–1886.7.31)
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和音樂活動家,浪漫主義音樂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被人們譽為「鋼琴之王」(又稱:鋼琴魔王)。
弗朗茲·李斯特於1811年10月22日生於匈牙利雷定(Raiding, Hungary)。 當時匈牙利是奧匈帝國的一部分,李斯特的父親是匈牙利人,母親是奧地利的日耳曼族人,因此他有兩個名字,分別是匈牙利和德語兩種拼法。 李斯特從小隨母親說德語,直到晚年才學會用匈牙利語寫作。

李斯特六歲起開始學習音樂,1821年移居維也納,曾先後作為薩裏埃裏(Antonio Salieri,或譯薩列裏)、車爾尼(Carl Czerny)、雷哈、巴埃爾的弟子,1822年在他的個人音樂會上受到貝多芬的接見,貝多芬吻了他的額頭,李斯特視為音樂的洗禮。
1823年,李斯特來到巴黎,受雨果、拉馬丁、夏多布裏昂等浪漫主義文藝家思想的影響,向往資產階級革命。 在音樂上他主張標題音樂,首創了交響詩體裁,作有《塔索》、《前奏曲》、《匈牙利》等交響詩共十三部。

李斯特還受帕格尼尼的影響,創作了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和十二首鋼琴練習曲以及超技練習曲。 他樹立了與學院風氣、市民習氣相對立的新的浪漫主義原則,並支持阿爾貝尼斯、斯美塔那、肖邦、柏遼茲、瓦格納等作曲家的創作。
李斯特還寫過多首改編曲,《弄臣》為其中的經典。 他引用了威爾第的歌劇《弄臣》中著名的四重唱「贊美你,愛情的女神」的主題為主旋律,改編成鋼琴曲,技巧華麗,感情豐富。
1848年起他常住魏瑪(Weimar),擔任了魏瑪宮廷樂長,並經常來往於羅馬(Rome)、布達佩斯(Budapest)之間。 1876年他創建了布達佩斯國立音樂院並任院長。

1886年7月31日李斯特因肺炎死於拜羅伊特(Bayreuth)。
李斯特創作活動的進步的民主主義的傾向在很大程度上是與匈牙利的民族解放運動相聯系的(包括社會主義)。 鋼琴曲《匈牙利狂想曲》是和李斯特的名字分不開的,正如圓舞曲和施特勞斯、交響曲與貝多芬的名字分不開一樣。 李斯特的作品多姿多彩、極富想象力,充分挖掘了鋼琴的音響功能,對演奏者的技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作為那個時代最傑出的鋼琴家,他對鍵盤音樂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在他的後期作品中最早使用了20世紀才普遍采用的和聲語言。 它的鋼琴曲已列入世界古典鋼琴曲的文獻寶庫。

李斯特所創作的十九首鋼琴曲《匈牙利狂想曲》,在他的鋼琴作品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這些作品不但充分發揮了鋼琴的音樂表現力,而且,為狂想曲這個音樂體裁創作樹立了傑出的音樂典範。 這些作品部是以匈牙利和匈牙利吉普賽人的民歌和民間舞曲為基礎,進行藝術加工和發展而成的,因而都具有鮮明的民族色彩。 這些樂曲結構精煉、樂思豐富活躍,音樂語言與音樂表現方法同匈牙利鄉村舞蹈音樂和城市說唱音樂有密切聯系,樂曲的形式雖然不時的變化,可是音樂形象始終鮮明而質樸,體現了自然美和藝術美的完美統一。

他是最早把匈牙利民族音提高到世界水平的民族音樂家,他有愛國思想和民主思想,有積極要求變革生活的熱情,也有懷疑和失望的消極情緒,但占主要地位的常常是前者而不是後者。 李斯特是肖邦的同代人,但他離開祖國的時間比肖邦更早,因此,他的思想和創作不能簡單地納入「民族樂派」。 然而,作為一個匈牙利人,李斯特對祖國的事業真誠關註; 民族的歷史和英雄人物,民間音樂的音調和節奏,在他的創作中都得到生動的反映和運用; 加之他對東、北歐及俄羅斯青年作曲家的大力提攜和鼓勵,使他在歐洲民族樂派的發展上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他的祖國,人民始終尊崇他為偉大的「民族藝術家」。

他一共創作了13首交響詩,又是現代鋼琴技術的創造者之一。

他一生創作了700多首音樂作品,並創造了交響詩這一音樂形式。 他的主要音樂作品有吉普賽風格的《匈 李斯特生前使用的貝希斯坦鋼琴牙利狂想曲》(米高梅出品的動畫片「貓和老鼠」其中獲奧斯卡獎的一集「貓咪音樂會」使用了完整的匈牙利狂想曲第二號作為全集的背景音樂,也顯示出這個曲子彈奏的復雜技巧),《浮士德交響曲》,《但丁交響曲》,《帕格尼尼練習曲》,《瓦格納改編作品:湯豪舍》等。 有人認為他的作品技巧輝煌, 李斯特生前使用的貝希斯坦鋼琴內容膚淺,但他不愧是位偉大的音樂革新家,並在歷史上對改善音樂家地位,推動新生音樂風格起到相當大的作用。 他最著名的貢獻包括發明了交響詩這一體裁。

他還著書立說,出版多部論文和書信集,他的論文《論藝術家的處境》對改善音樂家的社會地位起到很大的作用李斯特最重要的作品是《浮士德交響曲》、《但丁交響曲》、《匈牙利狂想曲》、交響詩《前奏曲》、《馬捷帕》、四首鋼琴協奏曲、《b小調鋼琴奏鳴曲》、《12首超技練習曲》和《旅行歲月》。 鋼琴曲中最難的一首當屬《唐璜的回憶》。
李斯特生前使用的貝希斯坦鋼琴還完好保存在德國貝希斯坦的工廠。

李斯特最值得收藏的唱片版本為

1. 卡拉揚(Karajan)指揮柏林愛樂樂團演奏的交響詩,包括《前奏曲》、《馬捷帕》、《塔索的悲傷與勝利》和《第二號梅菲斯特圓舞曲》、《匈牙利民歌幻想曲》、第二號和第五號《匈牙利狂想曲》, DG, CD編號415 967-2(兩張)或447 415-2,包括《前奏曲》、《馬捷帕》、《第四號匈牙利狂想曲》和斯梅塔那的《沃爾塔瓦》, 企鵝評價三星。

2. 伯恩斯坦(Bernstein)指揮坦萊沃德(Tanglewood)節日合唱團、波士頓交響樂團演奏演唱的《浮士德交響曲》, DG, CD編號447449-20企鵝評價三星。

3. 裏赫特(Richter)演奏,康德拉辛指揮倫敦交響樂團的兩首鋼琴協奏曲,Philips, CD編號446 200-2,企鵝評價三星。

4.貝爾曼(Berman)、演奏的《旅行歲月》全集, DG,CD編號437 206-2(3張)。

5. 博列特(Bolet)演奏的《12首超技練習曲》,Decca, CD編號414 601-2。 企鹅评价三星保留一星。

6. 齊夫拉(Cziffra)演奏的15首《匈牙利狂想曲》和《西班牙狂想》,EMI, CZSS 69003-2(兩張),企鵝評價三星。

7. 普列特涅夫演奏的《第一號梅菲斯特圓舞由》、《艾斯特莊園水的嬉戲》、《沈思的人》、《第十五號匈牙利狂想曲》、《B小調奏鳴曲》。 Melodiya,CD编号MCD172o

8.齊伯爾斯坦(Zilberstein)演奏的《兩首敘事曲》、《兩首傳奇》、《6首安慰曲》、改編自巴赫的《幻想曲與賦格》、《即興曲》與《國舞曲》,DG, CD編號447 755-2。

9. 格斯特指揮約翰學院合唱團(Atkinson, Tinkler,Royall, Kendall, Suart演唱,Cleobury管風琴)的《合唱彌撒》,Decca, CD編號430 364 – 2(與德沃夏克的《D大調彌撒》同為一張)。

10. 菲舍爾•迪斯考演唱,巴倫博伊姆伴奏的歌曲集,DG, CD編號447 508-2(3張)。

李斯特部分著名作品簡介

愛之夢

《愛之夢》,S541,實際上是3首夜曲,據烏蘭(Ludwig Uhland,1788-1862)與符利拉德(Ferainand Freiligrath)的詩上所附《男高音或女高音獨唱用的三首歌曲》(Drei LiederFut eine Tenor Oder Sopran-Stimme)的編曲。 共三首:1.據烏蘭的《高貴的愛情》(Hohe Liede)而譜曲,富於表情的小行板,降A大調。2.據烏蘭的《神聖的死亡》(Seliger Tod)譜曲,極似慢板,E大調。3.優雅的快板,降A大調,據符利拉德的《盡其所能愛德去愛》(Olied,so land du lieder kannst)譜曲。 2.據烏蘭的《神聖的死亡》(Seliger Tod)譜曲,極似慢板,E大調。 3.優雅的快板,降A大調,據符利拉德的《盡其所能愛德去愛》(Olied,so land du lieder kannst)譜曲。

音樂會練習曲之一:森林的細語

李斯特從青年時代開始受蕭邦、帕格尼尼等人的影響,苦練鋼琴技巧,成為首屈一指的鋼琴演奏家。 此後他也作了一些蕭邦式的練習曲。 《森林的細語》(Waldesrauschen )是李斯特呈現給其弟子普魯克納的《兩首演奏會用練習曲》之一,這兩首樂曲作於1862-1863年。 熱愛大自然,崇拜大自然本是浪漫主義作家創作的一大特徵,而寫作此曲時作曲家已洞悉人世榮則極盛、逆則難逾的真諦,他于羅薩利奧聖母修道院所在的馬里奧山岡俯瞰俗世,寫出這富於哲理的名曲有其個人的感受. 李斯特把音樂從近乎耳語的聲(pp,極弱),發展到颶風般地撼天氣勢(fff,最強),表現了鬼斧神工的浪漫主義大家手筆。

《湯豪舍序曲》

《湯豪舍》(Tannhauser)原是瓦格納創作的三幕歌劇。 作於1842-1845年完整標題為《湯豪舍以及瓦爾特堡的歌詠比賽》。 音樂以小號的號角式演奏揭開了典禮的序幕,音樂進入舒展高雅的「高雅主題」,使人們仿佛看到了瀟灑的紳士和端莊的貴婦人的進行隊列。 而《湯豪舍》的序曲可以說是整個故事情節的縮影。 整首作品不但技巧繁復且氣勢磅礴。 有三個部分構成,中間部分表現肉預感的維納斯堡的世界,前後兩個部分是虔誠的朝聖者的音樂。 而且這是一首結構宏大的歌劇改編曲,從各種快速音階、琶音、雙音到左右手跳躍的八度、和絀,是典型的李斯特筆下的炫技式作品。

李斯特的生平簡介

綽號「鋼琴魔術師」。

李斯特的一生有兩個重要的女人陪伴過他,而且,她們都是公爵夫人級貴族兼美女作家! 但她們和他的婚姻都不被教會認可,只能當同居看待。

第一個女人叫瑪麗? 達古爾,是一位公爵夫人,並且是當時巴黎社交界的名人,美麗、幽默又聰明,和喬治? 桑是好朋友。 她結識了李斯特之後就拋棄了丈夫和他私奔去了瑞士,那一年李斯特23歲,她28歲,那部著名的《旅遊歲月》鋼琴集就是他們私奔到日內瓦後開始創作的。 只可惜他們同居十年就分手了,理由竟然是兩人的性格不合! (借口而已吧? 嘎! )瑪麗嫌李斯特演出太過頻繁冷落了她,而且經常聽見他在各地與別的女人的風流事讓她倍覺反感,她以筆名達妮兒 . 史丹發表了一部自傳體小說《奈尼達》,永遠告別了和李斯特的愛情生活,1846年二人從此分道揚鑣。

1847 年,李斯特二度赴俄演出,在這段日子裏,他結識了波蘭的卡羅 琳·莎依·維根斯坦公主,這使他的生活出現了新的轉折。 卡洛琳公主是波蘭人,家財萬貫,在她的領地上有三萬農奴,是時她 28 歲,已與比她年長得 多的丈夫——維根斯坦公爵這位沙皇的寵臣分居。 卡洛琳公主是個了不起的 女人,有著非凡的洞察力和極高的才智和文學藝術修養,除母語波蘭語之外 她還能熟練運用拉丁文、希臘文、法文、英文、德文、俄文。 她還是一個虔誠無比的天主教徒,經常幫助那些缺吃少穿的農奴。 她的宗教觀念對李斯特的晚年產生了很大影響。 李斯特在俄國的那些演出,她幾乎每場必到,是李斯特音樂的崇拜者。 同樣,在與卡洛琳公主的交談中,李斯特也為她那豐富的學識,敏銳的藝術鑒賞力和優雅的性格所打動,在一段頻繁的交往後,他們倆終於相愛。 這是一種相互敬佩和相互理解的愛,就像打鐵一樣,鐵錘打 在通紅的鐵上,濺起一束束思想的火花。 李斯特曾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上寫道: 「為了同卡洛琳公主談幾個小時的話,我願意多走成百上千公裏的路。」

最為重要的是,卡洛琳公主終於說服了李斯特放棄顛沛的演奏生活,定 居安心轉向音樂的創作事業。 1847 年 10 月,李斯特在葉利查維特格勒舉行 了他旅行演奏生涯中的最後一次公開音樂會後,結束了他輝煌的近十年的演 出生涯,並與卡洛琳公主隱居,開始了兩人的同居生活。 這段感情一直持續 到李斯特去世,盡管其中李斯特也曾和其他女性有過各種感情上的糾絡,但 在感情深處,他卻一直忠實於卡洛琳公主,從未有過離開她的想法。 然而令 李斯特終生遺憾的是:他和卡洛琳的結合並沒有得到教會或法定的認可,原因在於,俄國沙皇不批準卡洛琳正式離婚,公主的合法丈夫維根斯坦公爵也 不同意離婚,而且還欲加害公主,企圖搶奪她的巨額財產。 最終卡羅琳公主遺下了大量的財產從俄國逃了出來。 在李斯特以後的生活中,他從未放棄過 要與卡羅琳成為正式夫妻的想法,並為之作出了很大的努力。 在他 50 歲生日 那年,和卡洛琳結婚這一努力差點得到成功,然而,迫於卡洛琳前夫維根斯 坦公爵的無理糾纏和俄國教廷的壓力,梵蒂岡教廷將他們的婚事予以無限期 的延緩。

這時的歐洲正處於動蕩不安的時刻,戰亂四起。 尤其是在匈牙利,爆發了反抗異族統治的革命起義,這使得李斯特不得不放棄回到祖國匈牙利定居的打算。 1848 年,李斯特再度接受了魏瑪公國宮廷樂長和樂隊指揮的職務, 和卡洛琳公主定居於魏瑪。

如果說1848 年以前的那些歲月是李斯特奮鬥——成長——演奏藝術輝 煌的成功的歲月,那麽,在這以後直到1861 年共 13 年的時間中,則是他一 生中最重要的時期,他的創作才能在這段時間裏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 他把他多年的思考、探索,業已成熟卻又是較為復雜的思想,對人生的看法和追求,對祖國、民族的熱愛及對飽受災難之苦的民眾的同情都濃縮在他的創作中。 他首創了「交響詩」這一音樂體裁。 並創作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些作 品。 如交響詩《前奏曲》、《塔索》、《普羅米修士》、《英雄的葬禮》、《匈牙利》、《但丁交響曲》、《浮士德交響曲》、《匈牙利狂想曲》等等, 這些作品從各個不同的側面反映了他的心聲,從中你可以聽出他對人生的思 索,對英雄人物的謳歌,對祖國民族的贊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 尤其 是《英雄的葬禮》,反映了李斯特對在匈牙利民族解放戰爭中犧牲的烈士的深切哀悼和對奧地利統治者——俄國沙皇血腥鎮壓起義的憎恨,正像亡國的 波蘭在肖邦的音樂中得到反映一樣,飽受煎熬的匈牙利也在李斯特音樂中得 到了反映。

除此之外,李斯特的宮廷樂長和指揮的職位給他的音樂活動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他不僅經常為觀眾們上演一些經典的古典歌劇和交響曲,還廣為宣 傳和演奏當時歐洲一些作者的新作,介紹他們的音樂風格。 尤其是對那些具 有革新思想不受傳統條條框框所約束的新音樂他更加推崇,並竭力為之鼓 吹,使這些音樂能受到世人的認可,這可以從他對瓦格納及其音樂的大力協 助中可以看得出來。

李斯特與德國音樂家瓦格納在 1842 年他旅行演奏時期相識,有趣的是, 盡管他兩人年齡相仿並且瓦格納後來也成了世人矚目的歌劇宗師,然而在當 時李斯特已是遠近聞名的鋼琴大師時,瓦格納還默默無聞,懷才不遇。 但當 李斯特讀到瓦格納早期作品時,立刻就為他作品中所蘊藏著的天才所打動, 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1849年5月,瓦格納作為一個革命者參加了德累斯頓起義。 在起義被鎮壓後,受到通緝,四處逃難,走投無路時投奔了李斯特, 李斯特熱情接待了他,並竭力幫助他逃亡,逐漸兩個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在瓦格納生活困難時,他盡量資助,在他精神上苦悶、孤獨、氣餒而對人苛 求時,李斯特又耐心地給予安慰並幫助他建立起信心,最為重要的是,李斯 特甚至不顧後果,竭力排練上演瓦格納的各個新作《羅恩格林》、《湯豪塞》 等等,使瓦格納和他的音樂受到了社會的充分重視。 為此他也招來了許多不 喜歡這些新音樂的人的攻擊,甚至在他指揮的音樂會上大打出手,連他的朋友柏遼茲、舒曼等人也開始遠離他,並對他為瓦格納所做的一切進行攻擊, 然而,李斯特一如既往,不為所動。 並不帶任何偏見地繼續為之努力,不僅 僅是對瓦格納,而且是通過這些行動去鼓勵更多的音樂家。

在李斯特的努力下,小小的魏瑪逐漸成為了全歐洲的一個音樂中心,吸引了不少的國外音樂家和各種藝術流派的人,因為他們認為只有在魏瑪才能 公開地宣揚自己的觀點,各種流派才能健康有為地發展。 李斯特周圍團結了 一大批年輕有為的音樂家、藝術家,他們形成了一股強勁的潮流,給當時的 歐洲樂壇吹來了一片清風,給魏瑪這座城市帶來了極大的光榮。 1854 年,李 斯特把一些和他誌同道合的音樂家們組織起來,建立了「新魏瑪協會」。 1861 年他又進一步建立了「全德音樂家協會」,在協會的支持倡導下,他們演奏 了幾乎所有大師的著名作品,而且還包括他的若幹首交響詩、鋼琴協奏曲、 交響曲等。 尤其是他的交響詩,這是他青年時期和年富力強的中年時期的總 結。 盡管李斯特從小就著迷於貝多芬等古典大師們的交響曲,然而他並沒有 把熱愛變成迷信,他進一步發展了交響曲的形式,使之更加自由,有更廣闊的發展天地。

然而,李斯特的革新精神和他的劃時代的作品遭到了許多粗暴的攻擊, 這些攻擊來自於那些因循守舊的一些人,這些人認為,古典大師們的作品和他們創造的形式都是神聖的、完美的,後輩只需模仿就行了。 而李斯特的音 樂違背了這些傳統原則,是音樂的離經叛道者,應該受到懲罰。

鬥爭日趨激烈,甚至他自己的學生和朋友也頂不住壓力而背叛了他。 有 時攻擊不只針對他,而且還把矛頭指向卡羅琳公主。 從祖國匈牙利傳來的消 息也是相同的,那些文藝界的人士對他是口誅筆伐,極盡挖苦之能,而且對 李斯特的愛國之情都開始懷疑,這使李斯特十分傷心。 這些人忘了歐洲的很多人是通過他的《匈牙利狂想曲》才了解匈牙利的。 即使如此,李斯特強迫 自己對別人的誹謗不加理睬,在他給別人的信中寫道:「我憑經驗就知道我 的作品是多麽不受歡迎,我只能默默地忍受。 「

即使在李斯特最不受贊揚的那段時間裏,他仍舊不停止他對新的表現形 式的探索,發表他支持新音樂的一些觀點,盡管這樣會招致更大的攻擊,他 對他的作品終究有一天會受到人們的贊賞有著強烈的自信心。 他曾對他的學 生說道:「對我來說,這一天會來得很晚,因為那時我將不再和你們在一起。 但我的目標是要盡可能地把一根長矛投向未來廣闊無垠的王國。 「

1861 年底,由於李斯特的敵對派們激烈地反對李斯特的新音樂傾向,並 對他的人格及其作品進行無休止的攻擊,使他逐漸喪失了魏瑪大公對他的支 持。 他終於辭去了宮廷樂長之職,他自己曾記述到:「我有意為魏瑪帶來一 個新的藝術時代,由瓦格納和我領導,但不利的環境使這個夢想成為泡影。 「 此後,李斯特和他的終生伴侶卡洛琳公主離開了魏瑪; 來到了天主教的中心 地意大利羅馬,開始了他的退休生活。 在這段時間裏,他對宗教的傾向日益強烈。 青少年時對宗教的狂熱迷戀這時也仿佛一起迸發出來,他的大部分時 間都花在祈禱與宗教活動上,並經常與教皇接觸,教皇曾極力地勸說李斯特 加入到宮廷的行列中去,並希望他能領導並幫助教會音樂重現往日的輝煌, 這無疑使李斯特心動,如果說他早年兩次投身於宗教的企圖被他的父親和拉 門內神父所阻止而未能如願,那麽這次他對教皇的邀請所表現出來的少些猶 豫則被卡洛琳公主的極力支持沖得幹幹凈凈,就像十多年前她說服李斯特放 棄演出生涯而開始創作生活一樣,這次她建議李斯特毫不猶豫地選擇教會: 「您一生的生活只不過是那偉大的旋律——教堂音樂的前奏曲」。

的確,生活給他帶來了無以名狀的痛苦和毀人心智的打擊:長女和兒子丹尼爾的早逝,女兒科西瑪與自己心愛的學生馮•彪洛的婚姻的破裂,自己 的好友瓦格納與科西瑪曖昧關系以至於二人終於反目,再加上那些保守音樂 家們對他音樂無休止的指責,無一不深深刺痛他的心,他需要一種寧靜的氣 氛, 而教堂給了他所需要的保護。

1865 年4 月25 日,李斯特加入了教會,接受了神父稱號,成了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 這期間,他創作了好幾部宗教音樂,如:《聖伊麗莎白逸事》、《耶穌基督》、《匈牙利加冕彌撒》等。 盡管李斯特隱身教會並很少提起他自己的那些作品,然而他的許多才華出眾的學生和致力於新音樂發展的朋友們並沒有忘記他的那些天才之作。 馮. 彪洛在海牙演奏他的《死神之舞》取得了轟動性的成功; 他的《聖伊麗莎白 逸事》在匈牙利也引起了巨大反響,隨之而來的是他的《但丁交響曲》、《拉 科齊進行曲》在匈牙利又一次轟動——匈牙利音樂界似乎已經覺察到誹謗和 攻擊可能會使李斯特和他們疏遠。 他的意大利學生斯加姆巴演奏的《耶穌基 督》也獲得盛贊; 俄國鋼琴大師魯賓斯坦把李斯特的許多作品列入了他的音樂會必彈曲目。 法國作曲家聖·桑在聽了他的作品後曾熱烈稱頌道:「李斯 特是我們眾人的師表。 他的勇氣和膽識激勵著我們所有的人。 他的音樂成了真正的預言。 仿佛雄鷹的眼睛通過了未來時代的雲層,他已經看到了下一個世紀的美景。 「這段話無疑道出了李斯特其人及其音樂的真諦。 一切似乎又回到了李斯特過去的時光。 但李斯特不為所動,他知道他的作品離大多數人 還很遙遠,他需要等待,未來會證明他是對的。

李斯特終究不是一個恪守清規戒律的人。 它更受不了那種寂寞和孤獨。

雖然他是神父,身披黑黑的道袍。 但在這衣服下仍跳動著一顆火熱、充滿生活意誌的心。 他關註世上發生的一切變化,關心他身邊的那些年輕音樂家,並開始從事教育他們的工作,使他們能更快的成長。 艱苦的日子磨練了他的意誌,但沒有給他帶來仇恨,而是使他更為溫厚和善良。 他原諒了那些攻擊 他和背叛他的人,並一如既往地給他們所需要的那些幫助。 盡管上了年紀, 他的身邊還是聚滿了一些年輕的音樂家們。李斯特李斯特鋼琴李斯特國際鋼琴比賽李斯特紀念獎

1869 年,在魏瑪大公及音樂界各方人士的不斷請求下,李斯特再次回到 魏瑪,並在那裏從事一些音樂教育和藝術管理方面的工作,因為自從他離開 魏瑪後,德國就失去了往日藝術的繁榮景象,而現在,魏瑪似乎又煥發出昔 日的光輝,他仿佛是一塊磁鐵,他的學生們,那些老朋友們又向他聚集過來, 同時更多的新朋友也走到他的周圍,他和與他反目的老朋友瓦格納又和好 了,並一同出席了他的《耶穌基督》在魏瑪的演出儀式。

1875 年,李斯特又接受了布達佩斯音樂學院院長一職,至此,他把他幾 乎全部的精力都投身到了教育工作中,他堅持一條基本的原則,從不收學生 的學費。 從 1876 年開始,他就走馬燈似地奔波於布達佩斯、魏瑪和羅馬之間, 忙於教學工作和一些藝術活動。 現在他的學生遍及全世界——美國、俄國以及歐洲各地,多達幾百名,繁忙的教學工作幾乎耗盡了他所有的時間。 然而, 李斯特從不拒絕別人的求教,盡管許多求教者沒有任何音樂的天賦。 李斯特 對學生的要求極為嚴格,他不僅給學生們灌輸鋼琴藝術的各種知識,而且還 給他們的心靈灌輸音樂的精髓。 在他的門下,湧現了一大批優秀的享譽世界 的鋼琴家; 馮·彪羅、陶西格、艾米爾·沙瓦、羅仙達、德爾貝、索菲亞•曼 達、安索爾格等人。 他並沒有忘記他的創作,盡管已經年過花甲,但他還在緊張而充滿熱情地進行探索,繼續尋找音樂的新規律、新真理,從他的作品中再很難看到他 早期音樂的那種令人激動的焰火,輝煌而又華麗的畫面,有的是簡單樸素、 筆直挺立,甚至可以說是枯槁、嶙峋,有些苦澀,卸盡鉛華,猶如苦行僧一般。

1886年,各地為了慶祝李斯特75歲生日而舉行了各種慶祝活動,紛紛邀請他出席。 他不得不拖著衰老的身體奔往各地,開始了他最後一次長途跋涉,他途經了法國、英國、德國、比利時等地,無不受到熱烈的歡迎。 尤其 是在倫敦,他受到了一個國王才能受到的隆重接待。 「當他走進大廳時,人 們全體起立,熱烈歡迎這位當代活著的最偉大的音樂家、鋼琴之王。」 盡管長時間的旅行給年老的李斯特帶來無法控製的疲勞,但他仍不忍拒絕各地的殷切希望——聆聽大師的演奏。 這時,他的演奏讓人更加難忘,音 樂在他的手下充滿了一片祥和而透明的光芒。 旅途的勞累,摧垮了李斯特渾身疾病的身體,然而他不顧這些,堅持要 從巴黎盡快趕回拜洛伊特出席瓦格納的歌劇《特裏斯坦與伊索爾德》的演出 儀式,並連夜兼程,以致於途中受了風寒,病情直轉急下,在神智昏迷時還 不斷地喊著:「特裏斯坦、特裏斯坦——」。

1887 年7 月31日晚,這位偉大的天才終於與世長辭。 李斯特的創作道路和他的演奏經歷正好相反,後者一帆風順,在世時就被冠以「鋼琴之王」的美譽,而前者則歷盡坎坷,眾說紛紜,褒貶不一。 無 論是成功還是失敗,他歷來就安之若素,但他對自己作品的未來充滿信心。 在他去世的前一年,他與他的學生去瞻仰著名意大利詩人塔索在羅馬逝世的故居時,他把這偉大詩人的遺體像英雄凱旋似地被運往神殿去戴上桂冠時所 走的路徑指給他的學生看,並說到:「我不會被當作英雄運往神殿,但我的 作品受到賞識的日子必將來臨,不錯,對我來說是太遲了些,因為那時我已 不再和你同在人間。 「

究其原因,不外乎於有兩種,一是他的作品反映出較為復雜的藝術面貌, 二是他的作品具有較強的革新意識。

李斯特長年處於一種動蕩的生活中。 少年時因其父對他嚴格的鋼琴訓 練,而荒廢了文化的學習,到了青年時代,他意識到了知識的重要,讀書廢 寢忘食,最終使自己成為一個飽學的藝術家。 然而,他對知識的不加選擇的 吸收,導致了他自相矛盾的思想的形成:一方面他深受雨果、巴爾紮克、裴 多菲等積極浪漫主義作家的影響,具有滿腔熱情,同情革命,為受苦的大眾 疾呼,激烈抨擊不合理的社會製度,而另一方面他又不能擺脫拉馬丁、夏托 布裏安、諾地埃等消極浪漫主義作家的迷惑,感傷飄零命運,在挫折面前表 現出抑郁、孤獨甚至是厭世的感傷情懷。 李斯特個人信仰的形成也並非單一的。 年幼時受巴爾汀神父的影響,認為宗教能拯救人類於苦難之中,在青年時則轉向聖西門主義,幻想用空想的社會主義來代替資本主義,而當聖西門主義受到禁止之後又轉向拉門內神父的基督教社會主義。 所有這些,都在李斯特的思想中造成不可調和的碰撞。 這些在他的創作中都得到了反映:早期 的作品較為單純,充滿了天才之光和技巧的炫耀,旅行演奏時期大量的改編 曲,即興的以及一些小型作品都針對鋼琴及其技術和演奏藝術的革新,他的 大部分重要的作品都在中年時期完成,復雜的思想無不反映在他各式各樣的 題材中,對英雄的謳歌、對死者的哀悼,對民族的謳歌、為民眾的吶喊。 對 人生的思索、對死的無奈、對宗教神靈的崇拜等等,而在晚年的作品中則充 滿了孤獨、哀慟、粗礪和紛亂,充滿了對生命的空虛和虛無的哀嘆。 由此可見他在思想的熔爐中經受煎熬的苦痛。

復雜的藝術面貌導致了他對多樣化、矛盾的創作題材的選擇,而這些又促使他對音樂體裁與形式進行創新以便適應內容的需要,由此,他首創了交 響詩這一新的體裁形式,他認為,形式並非是一成不變的,不能用一種形式去規範形象各異的內容。 形式應服從於樂思,而樂思則又應該順應題材本身 的發展,而交響詩這一體裁的最大特點就是,沒有一種固定模式,而是使音 樂順應所要表達的詩歌的內容,這樣,音樂也就具備了詩意。

交響詩使得音樂的標題性原則成了李斯特創作的主要特征,同時也反映他革新的另一個方面。 這也許是他的音樂受到攻擊的主要原因,盡管在他之前,標題音樂就在貝多芬和柏遼茲等人的音樂中有了最初的萌芽,但對其理論的系統探討與發展以及對其合理而實際的運用則應歸功於他。 可以說他 是標題音樂的光大者,他認為,標題音樂能使聽眾在作曲家所希望的軌道上 去理解音樂、發揮想象力,井同作曲家保持思想上和精神上的一致性,這樣, 聽眾就可不必在一種無目的狀態下去感受音樂; 此外,標題音樂可以使音樂創作避免流入概念化、抽象化,音樂的描述在形式上更加自由而在內容上則更有目的性,聽眾對音樂所表現的內容的認識也能更加具體和明確。

翻開《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大辭典》就會發現李斯特的創作遺產極為豐 富,近達千部。 其寫作風格也是千姿百態。 他的若幹首匈牙利狂想曲是他愛 國主義的寫照,凝煉了濃郁的匈牙利民族風格; 他以人物來命名的標題性交 響曲和交響詩反映了他對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並暗喻自己的人生; 他用宗教性題材來寫作的音樂則表現了他神秘的宗教情緒; 他的許多鋼琴曲則又是一幅幅多彩畫面; 而他的晚期作品則側重於音樂表現的多方面探索,其新穎的和聲運用,無調性的和聲寫法,推開了 20 世紀音樂的大門。

今天,當音樂經過了近百年的發展之後,人們才終於正確認識到李斯特的成就,認識了李斯特音樂的內涵。 正是他的革新精神,影響了一大批作家, 才把音樂帶向了今天,帶向未來。

晚年在魏瑪時,他身邊一直圍繞著一群德國年輕音樂家。 而且,歐洲各國的音樂新秀也都在尋求他的評點與稱許。 經他品評而成名的有:挪威的格裏格,捷克的史美塔那,俄國的鮑羅廷、季姆斯基,美國的麥克道威爾等。 他是十九世紀下半葉歐洲音樂界的唯一大老。 當然,偶爾也有例外,他不喜歡布拉姆斯,而布拉姆斯也厭惡他,曾發表宣言攻擊以他為首的「魏瑪樂派」。

李斯特早年以演奏為主,一八三五年以後才逐漸有重要作品產生。 他的音樂喜好大膽創新,「交響詩」這種曲式就是他「創造」出來的。 他和柏遼茲代表浪漫樂派的「革命派」,對瓦格納影響極其深遠。 據說,有一天李斯特和瓦格納一起聆聽瓦格納著名的《特理斯坦與依索爾德》前奏曲時,瓦格納說:「父親大人,這是您的和絀哪!」 李斯特有點酸味地回答說:「我現在總算聽到你承認了。 「 這可能也反映了李斯特音樂的命運:他走了新路,但瓦格納做得更完美、更好,因此他容易被人遺忘。 在所有浪漫樂派大作曲家中,他的曲子現在最少演奏、最少人聽。

現在李斯特最通行的樂曲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第二號匈牙利幻想曲、交響詩《前奏曲》及《B小調鋼琴奏鳴曲》。 這些曲子表現了共同的特色:雄大的氣魄與細膩的詩情的交叠出現與揉和。 前者可以看出他「鋼琴英雄」的風度,缺點是有些虛張聲勢; 後者可看出他的柔情與冥思,缺點是有些矯揉做作。 上面這四首曲子,可以說是優點集中表現出來,缺點減到最小(甚至沒有),是他的代表作(特別是一、四兩首)。 這是李斯特復雜、矛盾性格的最佳體現。

李斯特以作曲家、指揮家、教師和音樂活動家的身份占據了19世紀藝術生活的中心位置。 浪漫主義音樂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匈牙利人自詡為歐洲唯一的有色人種,他們的姓名排列也和其他歐洲人不同:姓在前,名在後。

然而這位取得了巨大成功的藝術家沒有脫離浪漫主義的傷感。 他說道:「死去,在年輕時死去——多麽幸福。 「

匈牙利鋼琴家和作曲家李斯特•菲倫茨生於1811年,自幼跟其父學習鋼琴,9歲時就能演奏難度很大的裏斯(1784——1838)的協奏曲。 其後,一些匈牙利貴族提供的津貼,使李斯特能夠繼續深造。

1821年他隨家遷往維也納,拜車爾尼為師,並師從薩列裏學作曲。 1823至1835年間在巴黎和音樂家肖邦、柏遼茲、帕格尼尼等交往,深受他們的影響,向往著用藝術改造世界。

1831年,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在巴黎出現,引起了空前的轟動,他使李斯特認識到演奏大師所能達到的高度。 而新的大量觀眾要求有更加輝煌技巧的演奏家,李斯特便試著迎合了這樣的需求。

李斯特別出心裁地用手指表演,並在演出時不再站在鋼琴前面對著觀眾或背對著觀眾,而采取了更有效果的坐姿。 這種姿態顯出了演奏者輪廓清晰的側面像,使人聯想起但丁式的人物。

他俯身在鍵盤上,時而雷鳴轟隆,時而愛語絮絮,時而面帶夢幻般微笑,時而悲慟欲絕。 他的個性魅力使許多貴婦人神魂顛倒,他成了最偉大的鋼琴家和引人註目的節目主持人之一。

李斯特最有傳奇色彩的是他的愛情部分。 他有三個孩子,但他從沒有結過婚,在他50多年的大部分時間裏,他一直生活在嘆息、眼淚和自殺的威脅中。

他曾和著名作家喬治·桑產生了愛情,他們曾一起在瑞士共同生活了一個夏天,後來,因故不歡而散。 後來又和洛拉•蒙泰和瑪麗亞•迪普萊西先後愛過,其中瑪麗亞成為小仲馬《茶花女》中的原型。 1835年他和達爾古特伯爵夫人同居,1840年分手,伯爵夫人為他生了三個孩子,其中一個女兒(柯西瑪)後來嫁給瓦格納。 1843年擔任魏瑪大公的宮廷樂長,1848年他又和俄國親王王妃莎茵-維特根斯坦同居,並成為貴族,改名為弗蘭茲·馮·李斯特。

對李斯特生活發展起過更重要作用的是他和瑪麗·達古爾伯爵夫人的關系,他們一起出走到瑞士,過著田園般的生活。 這種關系持續了五六年,他們有了三個孩子,其中的科西瑪後來成了瓦格納的妻子。

不久,這種關系又發生了變化,李斯特和伯爵夫人由恩愛如漆變成了仇目相見,於是又在怒憤中分手。 分手後,伯爵夫人用丹尼爾·斯特恩為筆名,在小說中把李斯特作為諷刺的對象。

李斯特作為卓越的鋼琴家在他名聲鼎盛時期退出舞臺,專攻作曲。 1848年,他定居在魏瑪,擔任大公爵的宮廷指揮。

在這一時期,李斯特和親王夫人卡洛琳·桑威根斯坦雙雙墮入情網。 不久,親王夫人來到魏瑪,把自己的生命與李斯特緊緊地結合在一起。

這以後,李斯特思想趨於消極,篤信天主教,1865年在羅馬梵蒂岡受剪發禮,成為修士。 加入教會後,他寫出了主要的宗教作品,獲得了新的成功。

1875年,李斯特創辦了布達佩斯音樂學院,並親任院長。

1886年,李斯特到拜羅伊特去看望女兒、瓦格納的遺孀科西瑪,在演奏瓦格納作品的音樂節期間逝世,終年76歲。

李斯特的目標是完美的抒情表達方式,用他所說的「音調的神秘語言」來表現精神狀態。 他創造性地寫出交響詩的形式,使他的抒情有自由表現的余地。

李斯特的作品遍及聲樂和器樂的各種體裁,但最重要的是13首交響詩、《浮士德交響曲》、兩首鋼琴協奏曲、19首匈牙利狂想曲、B小調鋼琴協奏曲和三集《巡禮的歲月》。

李斯特把標題音樂的創作提高到新水平,並在貝多芬、孟德爾松和柏遼茲等的音樂會序曲的基礎上開拓出標題音樂的新領域,首創了交響詩的體裁。

李斯特在1848至1858年間,寫了12首交響詩,連同晚年所作的《從搖籃到墳墓》,共13首。 這些作品,從形式到內容都和柏遼茲的標題交響曲迥然不同,其目的不在於用音樂來描繪戲劇場面或故事情節,而在於表現某種詩的意境或思想境界。李斯特鋼琴比賽李斯特李斯特相片李斯特曲目

下面試舉《塔索》說明之。 《塔索》是13首交響詩之二,又名「悲哀和勝利」,是為紀念歌德誕生100周年而作,首演於1849年8月28日歌德誕辰紀念會上。 塔索全名叫托爾誇脫·塔索,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偉大詩人,一生悲慘,曾因神經錯亂而被幽禁多年,晚年窮困潦倒,在意大利四處流浪。

《塔索》的樂曲的標題上,李斯特這樣寫到: 「最不幸的詩人的悲慘命運,曾激起當代天才詩人——歌德和拜倫的創造力。 歌德的生涯是燦爛幸福的,而拜倫的深刻痛苦卻蓋過了他那高貴的身世。 不必隱瞞,當1849年接受為歌德的戲劇寫作序曲時,我們從拜倫否請偉大詩人的靈魂所寄予的尊敬和同情中所得到的靈感,比從歌德作品中所得到的更多、更直接、更豐富。 「

李斯特將該曲的主題音樂,取材於意大利威尼斯的船歌,這船歌正是以塔索的著名詩篇《被解放了的耶路撒冷》的開頭幾行為歌詞的。 全曲用主題和變奏的形式,結合三部曲式原則而寫成。

《威尼斯船歌》的旋律徐徐飄來,情緒抑郁而悲壯,歌腔哀傷而嚴肅,像葬禮進行曲。 接著主題像一首夜曲,敘述塔索生前一些比較明朗的日子,這又像一首堅定而雄偉的進行曲,體現了詩人的崇高氣質。

音樂很快形成高潮,好像是歡迎詩人到來的熱烈場面。 然後轉入篇幅較大的小步舞曲,旋律美妙,富有魅力。 它使人聯想到塔索在菲拉臘公國的宮廷舞會上,受到特別優待的動人情景。

接著,哀傷的船歌和夜曲式的旋律再次響起。 那悲劇式的音調再次奏出時,銅管樂發出號召式的音響,弦樂齊奏出向上、奔騰的樂句,船歌的音樂主題變得充滿勝利,歡樂、熱烈的氣氛,顯示了塔索死後的光榮。

李斯特的交響詩《塔索》雖從歌德的戲劇得到啟發,但他的創作意圖並不是要表現後世文學家所渲染的這位16世紀意大利大詩人的生活故事,而是把塔索生前的苦痛和死後的榮譽作為鮮明的對照,顯示崇高的文藝事業的偉大力量和最終取得的光輝勝利。

所以說,李斯特的音樂交響詩並不去描繪具體的戲劇情節,而是從性格開始,著力刻畫基本人物的形象,即使在《浮士德交響曲》這樣多樂章的標題交響曲中,也是這樣。 李斯特給音樂註入了鮮明的個性,這是浪漫主義個性的具體體現。 我們知道,李斯特是現代鋼琴技術創造者之一,他的鋼琴小品像他的歌曲一樣,具有真正的浪漫主義的抒情性質。

李斯特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可以說是一幅幅匈牙利人民的生活圖畫,具有鮮明的民族色彩。 他的這些作品在他的鋼琴作品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李斯特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都是以匈牙利人和匈牙利的吉普賽人的民歌和民間舞曲為基礎,進行藝術加工和發展而成的。

匈牙利有一種民族舞蹈叫「查爾達什」,由緩慢的「拉蘇舞」和活躍的「弗裏士舞」組成,反映匈牙利的吉普賽人時而郁郁寡歡,時而熱情奔放的性格。 李斯特的大多數狂想曲都具有這種舞蹈的特性。

匈牙利民間音樂的調式、音樂、樂器演奏方式和民間說唱藝術的朗誦調,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他的每一首狂想曲中。 下面,試舉一例說明之。 在李斯特的狂想曲中,其中演奏最多的是第二、第六、第十五狂想曲。 這些狂想曲作於1851—-1854年間。

《匈牙利狂想曲》第2首運用匈牙利的民間舞曲「查爾達什」寫成。 這種舞曲的主要特點是雙拍子,前半部稱「拉蘇」,速度緩慢,後半部稱「弗裏士」,速度迅急。

樂曲開始是緩慢的引子,它沈著有力而帶有宣敘調性,帶倚音的音調具有濃烈的匈牙利民間音樂的色彩。 然後是「拉蘇」部分,悲愁的旋律充滿內在的激情,它唱出人民的悲痛、民族的不幸。

隨後,音樂變化反復,猶如鐘聲敲鳴不停。 接著,速度加快,進入「弗裏士」部分,高潮來臨,猶如民間節日歡欣鼓舞的場面。 然後重整旗鼓,一瀉千裏. 在振奮人心的沸騰氣氛中終曲。

《匈牙利狂想曲》第6首由四部分組成:l.」 威爾本科什「風格的進行曲; 2.生動的活潑的二拍子舞; 3.朗誦調式的行板; 4.熱烈歡快的「弗裏士」舞曲。

其中的「威爾本科什」是盛行於18至19世紀前半葉的匈牙利士兵舞曲,常於募兵時在吉普賽樂隊的伴奏下,由驃騎兵作宣傳鼓動演出之用。

《匈牙利狂想曲》第15首是根據《拉科西進行曲》加工改編而成。 《拉科西進行曲》是由拉科西(1676—-1735)創作,經比哈裏加工的一首士兵舞曲。 這首舞曲曾受到李斯特的贊譽。

這部狂想曲共分三段:第一段是雄健的進行曲; 第二段優美生動,和第一段形成對比; 第三段發展為輕巧的華彩段; 最後以氣勢豪邁的尾聲結束全曲。

李斯特的鋼琴曲色彩豐富,極富特點,像《愛之夢》,用鋼琴「歌唱」:

愛吧,能愛多久,願愛多久就愛多久吧,

你守在墓前哀訴的時刻快要來到了。

你的心總得保持熾熱,保持眷戀,

只要還有一顆心對你回報溫暖。

只要有人對你披露真誠,你就得盡你所能,

教他時時快樂,沒有片刻愁悶!

還願你守口如瓶; 嚴厲的言辭容易傷人。

天啊——本來沒有什麽惡意——

卻有人含淚分離。

李斯特晚年的鋼琴作品中,還有一部《匈牙利歷史畫卷》,別出心裁地用音樂為匈牙利傑出人物畫像。 其中有政治家舍琴伊、埃奧特活士、泰勒基、德阿克、詩人菲奧遼士馬蒂、裴多菲、音樂家莫松伊等音樂畫像。

李斯特是個偉大的音樂家,他的許多作品取材於詩歌和美術,如從拉斐爾的畫《訂婚》、米開朗基羅的雕刻《思想家》、彼特拉爾卡的3首14行詩等中得到靈感,寫成了《巡禮的歲月》中的5首曲子。

如果說,柏遼茲的音樂語言接近於戲劇語言的話,那麽,李斯特的音樂語言可以說是和詩歌語言血脈相通的。 「

今天,」李斯特音樂「的時代已成過去,但李斯特作為人和音樂家,仍然是一個時代的代言人。 他說:「在藝術中,一個人必須以宏大的規模進行工作。 「

他就是這樣做的。

© HK-IMA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音节乐动 粤ICP备2023116159号